-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曲陽石雕: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 評論:0 瀏覽:2321 發布時間:2006/7/14
占地28888平方米的雕刻廣場、9公里長的雕刻長廊以及縣城主要街道兩旁擺放著眾多石雕作品,或仿古建筑飾品,或現代人物雕像,或飛禽走獸,或游魚{TodayHot}花卉……造型優美、形神活脫、雕工細膩。
“上到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小錘叮當響,庭院出廠房,要說打雕刻,大人有一手”的民謠形象地說明了石雕業在曲陽的繁榮。
源遠流長的石雕史
曲陽石雕始于漢、興于唐、盛于元。相傳春秋戰國時期,與鬼谷子齊名的黃石公隱居黃山,把《雕刻天書》傳給曲陽弟子,從此曲陽人學會了雕刻。《曲陽縣志》也有“黃山出白石,可為碑志諸物,故環山諸村多石工”的記載。西漢時期曲陽石雕已初具規模,魏晉時期的佛像、雄獅被廣泛應用于寺廟、陵墓等建筑;唐代,曲陽成為北方漢白玉雕像發源地和雕造中心;元代,楊瓊帶領曲陽藝人營造元大都。建國后,曲陽藝人參加了北京十大建筑、毛主席紀念堂等著名工程的建造。
目前,曲陽石雕業輻射8個鄉鎮40多個村,全縣擁有雕刻企業2280家,從業人員3萬多人,產品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8.36億元,是保定特色產業{HotTag}之一。
傳承雕刻技藝
在曲陽,說到石雕必提起三個人。元代楊瓊,他的“一獅一鼎”作為貢品得到元世祖高度贊賞,稱“此絕藝也”;清末劉普治,他的“仙鶴”、“干枝梅”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榮獲第二名,自此“天下咸稱曲陽石雕”;現代劉東元,古老的石雕藝術在他手里煥發了新的活力,其弟子盧進橋、甄彥蒼、安榮杰繼承了傳統技法,并用錘子釬子譜寫了石雕藝術的新篇章。
盧進橋、甄彥蒼、安榮杰三人雖同出一門,卻走著不同的藝術道路。盧進橋將石雕、牙雕、玉雕、木雕技法融為一體,獨創出剝荒、定型、雕琢、磨光、打亮相結合的鏤雕技法;甄彥蒼在繼承傳統雕刻技藝的基礎上,充分借鑒西洋雕刻技法,開創了曲陽石雕的西洋流派;安榮杰發明并運用“安氏放大法”,將“哼哈二將”、廣東三水臥佛、山東蒙山老壽星像等巨雕工程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走進盧進橋建筑藝術公司,滿院的石雕見證了主人的輝煌業績。盧進橋8歲拜師學藝,通過和泥巴雕泥人或貓、狗等小動物練技法, 13歲就掌握了定型技法,以鑿石磨、修碾子為“業”,徒步于易縣清西陵、正定大佛寺、趙縣趙州橋、五臺山、云崗石窟等地,琢磨歷代石雕技藝。到了16歲,盧進橋已成了曲陽石雕名人。他雕刻的《臥獸觀音》、《坐獸觀音》、《三大仕》等五件作品被國家定為珍品收藏。
“現在的作品并不是都放在寺廟里讓信徒朝拜,而是以藝術品的形式展現在眾人面前,這就要求不能墨守成規,要研究骨略、肌肉的比例,雕刻得惟妙惟肖。”在雕刻藝術宮里,38歲才開始學雕刻的甄彥蒼大師說。老人雖然開創了石雕的西洋流派,但他始終以錘子和釬子為工具。他認為傳承不是工具的傳承,而是思想的傳承,雕刻時不管是手工還是用機器,都力爭做到“恰到好處”。
從“傳統”邁向“現代”
3月6日,在全國唯一以傳授雕刻技藝為主的中等專業學校一一曲陽雕刻學校院內,叮叮當當的響聲不絕于耳,幾十名學生正一于拿著鐵錘、一手扶著鋼釬開鑿石槽。古老的雕刻技術正進行著手把手的傳承。而僅一條馬路之隔的幾家雕刻廠里卻是現代化的生產設備,在機器轟鳴中,工人們或切割石頭,或為成品刨光。現代科學技術被充分運用到雕刻中。
曲陽石雕的傳統工藝是利用開臉特技法,在石料上畫出大概輪廓,先雕鼻子,再從頭到腳依次雕刻,做到“內外有度,比例協調”。而現代工藝則是在傳統工藝基礎上,依靠科技力量(電動工具),運用圓雕、浮雕、線雕技法,將解剖學、美學融為一體,所雕作品既有高貴華美的傳統特點,又有新穎明快的時代精神。
“曲陽石雕首先是藝術品,其次才是商品。”曲陽雕刻學校副校長張瑞芳說,“現在曲陽石雕是手工和電器相結合的雕刻。如分割一塊石頭,用電鋸只幾分鐘,而用手工卻是幾個小時甚至幾天,這樣就提高了效率,但作品還是手工雕刻工藝性好。”2005年5月, 6名曲陽藝人用榔頭和鑿子等傳統工具雕刻的清華日晷,作為禮品贈送給臺灣親民黨主席。
針對從藝人員偏愛機械雕刻,傳統手工技藝,特別是開料技法、手工剝荒等技法面臨失傳的現狀,曲陽縣政府成立了石雕工藝研究會,定期組織老藝人為雕刻企業授課,并采取提高傳統手工技藝人員經濟待遇等措施予以挽救,使曲陽石雕在適應現代技術的同時不斷提升藝術品位。
目前,該縣制定了“發展一個雕刻產業小區、辦好一所雕刻藝術學校、建設一個物流中心”的發展思路,借助老藝人傳承和雕刻學校培養的人才,加快了曲陽石雕從傳統邁向現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