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2005中國水泥八大關鍵詞解讀
- 評論:0 瀏覽:2170 發布時間:2006/7/14
- 2005年中國水泥工業在結構調整的“高調詠嘆”和產能潛在過剩、利潤下滑的“聲聲嘆息”中走過,其中還夾雜著對扶散費征收及“凝石”現象的熱烈討論。《中國水泥》編輯部把這些聲音都“收集”下來,以“關鍵詞”解讀的形式邀您一起回顧、檢索、品味。
關鍵詞:并購重組
回顧:企業的并購成為2005年中國水泥行業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線。《中國水泥》9月號在“拉法基拉開行業強強并購序幕”一文中指{TodayHot}出,此舉為希望在其他區域市場迅速做大做強的水泥企業集團提供了一個范例。拉法基集團并購瑞安和四川雙馬之后,Holcim加大增持華新水泥B股,海德堡水泥收購冀東扶風、冀東涇陽的股份,亞泰水泥北上重組哈爾濱水泥廠,金隅集團控股太行水泥……,無論是內企還是外資都在上演著一幕幕并購的好戲。
點評:在外資企業占領中國水泥市場,加速擴張,獲取利潤的同時,國內一批大型企業集團也意識到整合的重要性,通過擴張、并購重組,生產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企業間重組、資本重組,使中國水泥行業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新鋪攤子或擴建新生產線已不是“十一五”的重點戰略;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適時并購重組,做大做強,才應是“十一五”的主打戰略。
關鍵詞:扶散費
回顧:水泥企業對“扶散費”一直意見很大,引起行業的高度關注。應廣大會員的要求,中國水泥協會召開了專題座談會,進行了專題調研,撰寫了調研報告,拜訪了政府有關部門,雷前治會長親自領隊參加聽證會,力頂再向水泥企業收費。那個本意是促進散裝水泥發展的政策,現在卻打擊了水泥企業發展散裝水泥的積極性。《中國水泥》7月號發表言論,大聲呼吁“發散之路≠收費之途”,指出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這是上策,向企業直接征收“扶散費”來{HotTag}發展散裝水泥實為下策。
點評:在大中型水泥企業發散能力超過70%以上時,若再讓水泥企業為這筆專項資金“埋單”的話,就顯然不合情理了。協會是企業之家、會員之家,有責任、有義務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中國水泥協會在呼吁取消向水泥企業收取“扶散費”的問題上,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物力奔走相告、大聲疾呼,無論最終結果如何,中國水泥協會的所作所為都值得稱道,其在行業中、會員中的威信和地位將會大大提高。
關鍵詞:結構調整
回顧:2005年水泥工業結構調整成績明顯,新型干法比例繼續增長,向“半壁江山”邁進。昔日的立窯大王張懷連拆除立窯,建設起年產2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基地。一拆一建,使行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曾學敏女士在《中國水泥》3月號上撰文“中國水泥工業發展新紀元”指出,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其標志是新型干法對水泥工業的影響,實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轉變,這個轉變對中國水泥工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新型干法開始主導水泥工業的發展方向。
點評:結構調整是近年我國水泥工業發展的主旋律,它已切切實實成為全行業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年底前,國務院出臺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對水泥行業“鼓勵類”、“限制類”、“淘汰類”做了細致劃分,使得結構調整的針對性更強,目標更明確。這也為水泥行業“十一五”期間的健康發展謀劃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關鍵詞:產業集中度
回顧:海螺集團所屬的銅陵海螺公司2005年熟料總產量突破1000萬噸大關,成為我國首個千萬噸級的特大型熟料生產基地。海螺集團的擴張之路折射出我國大水泥集團的快速發展,正是他們的快速發展大大促進了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排位前十家的大型企業集團,集中度已由2000年的4.4%提高到2005年的13.3%。《中國水泥》2月號“我國水泥行業集中度分析”一文提出,只有積極推進大企業的發展,同時培育公平良好的市場交易秩序,才能提高市場績效,在世界水泥行業中脫穎而出。
點評:大企業集團抓住結構調整的機遇,大力興建新型干法生產線,不斷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控制力和影響力,從而提高了水泥行業的產業集中度,也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行業存在的技術落后、無序競爭泛濫的問題。對于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提高區域市場的控制力,增強對外資企業的競爭力,起到了很好的導向和示范作用。
關鍵詞:潛在產能過剩
回顧:2005年預計水泥產量達10.5億噸,將再創歷史新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到鋼鐵等7個產能過剩的行業,還提到4個潛在產能過剩的行業,水泥名列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發展迅速,但落后生產能力退出緩慢,使水泥出現產能潛在過剩。受產能集中釋放和原燃材料價格上漲的雙重擠壓,全行業利潤大幅降低, 2005年與上年同比利潤下滑60%左右。針對此類現象,《中國水泥》也多次發表專家觀點,提出合理化建議,研究出路與對策。
點評:產能過剩行業無疑將成為2006年宏觀調控的劍鋒所指。有人曾這樣形容某過熱地區水泥行業的情況是“一群小伙子分吃一個包子,還不斷有壯漢要擠進來。”為此,已有業內專家就水泥的潛在過剩之憂提醒主管部門,對市場水泥量的需求做出客觀的判斷,引導行業的健康發展。當下,過剩的警報已拉響,水泥行業到了必須進行“瘦身”的緊要關頭了。
關鍵詞:節能降耗
回顧:為應對高成本時期帶來的壓力,水泥企業紛紛投入資金采用新的生產技術和裝備,特別是熟料煅燒、余熱發電、高效粉磨設備,在降低熱耗、電耗上做了大量工作;還有企業利用工業固體廢棄物,礦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固體廢棄物,走循環經濟之路。《中國水泥》8月號發表社論“建設節約型社會 水泥工業大有可為”,提出水泥行業應堅持生產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以最少的資源和能源消耗滿足社會需求為核心,逐步挖掘水泥行業巨大的節約潛力,盡快形成節約型的增長方式。
點評:水泥行業屬于高耗能行業,同時節能潛力也很大。如果我們的企業堅持采用先進技術,使用節能設備,提高管理水平,能耗就會大大降低。如今節約資源已成為基本國策,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這對水泥工業來說是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水泥出口
回顧:水泥出口在歷經多年下降和徘徊后,2005年出現了少有的增長勢頭,其中前三季度累計出口水泥789.5萬噸,同比增長78.59%;熟料出口量達710.4萬噸,同比增長1124.08%,創歷史新高。我國水泥工業正在發揮著自身優勢,以嶄新的面貌走向國際市場。《中國水泥》5月號發表呂桂新的文章“適量出口是我國水泥工業發展的需要”,文章指出適量出口是水泥工業和企業做大做強的需要,可以有效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平衡國內市場供求。
點評: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中國水泥協會3月聯合召開了“2005中國水泥出口高層論壇”,就出口稅收政策、質量檢驗、行業自律等問題進行研討。會后向國家有關部門呼吁,水泥出口享受退稅13%的優惠政策不變。因此,適當出口一些水泥,可使企業在國內市場不景氣情況下增加盈利空間,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當然凡事要從兩方面看,有專家就提出“要冷靜看待我國水泥的出口形勢,水泥出口只是一種補充,是權宜之計,不宜做為‘十一五’戰略選項”,善意的提醒希望能減少企業出口的盲目性。
關鍵詞:“凝石”風波
回顧:經過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知名媒體的“熱炒”,攜21位院士的聯名建議推薦,“凝石”這個詞一下子被行業內的人士所知曉。不少小水泥廠更是“眼前一亮”,險些被“忽悠”了。中國水泥協會、中國建材協會的專家們對“凝石熱”的現象進行了冷靜思考,發表了“關于凝石技術的基本意見”。《中國水泥》作為專業媒體,及時組織召開專家座談會,就“凝石”技術展開深入的探討及科學分析,并推出了系列追蹤報道,“凝石能替代水泥嗎?”、“是是非非話凝石”、“亦真亦假論凝石”、“科學客觀析凝石”等專題報道,從科學研究、生產應用、商業炒作等方面,為行業內外如何看待“凝石”問題進行了正確輿論導向。
點評:“凝石”,這個號稱“可用于取代傳統水泥且比傳統水泥有更廣泛的用途”及“代表一代新的建筑膠凝材料,即將迎來可持續發展的第三代建筑膠凝材料”的產品,真的像它的發明者孫恒虎教授所說的這樣神奇嗎?事實上,我們并沒有看到“凝石”在長期強度安全性、體積穩定性、環保性、與其他建材的共容性、施工過程中的可控性等最基本的試驗數據。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絕不能把尚在“中試”階段的試驗品拿來做商業推廣。
添加/查看評論(0)
查看更多相關知識
熱點知識推薦
上周貢獻知識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