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我國清潔能源蓄勢待發 太陽能降成本迎挑戰
- 評論:0 瀏覽:1497 發布時間:2007/3/14
國內清潔能源蓄勢待發
國家發改委相關專家指出,解決國內日益嚴峻的能源問題,{TodayHot}應考慮改變能源消費的結構,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使用。在中國《可再生能源法》實施將滿一年之際,記者采訪了來自太陽能、生物質能、潔凈煤等三個領域的企業負責人和專家,從各自的角度來回顧并展望國內清潔能源的發展。
太陽能:降成本迎挑戰
企業視角 在西班牙的旅游勝地穆爾西亞,一座裝機容量為6萬千瓦的太陽能發電站正在由中國企業建造。
負責該項目的上海交大泰陽綠色能源公司總經理朱元昊告訴記者,這是目前中國光伏企業在海外最大的項目之一,更重要的是,電站的太陽能電池板將帶有“上海電氣Topsola”這個來自中國的品牌標志。
2007年對于中國光伏產業來說將不同尋常。眾所周知,德國是國內光伏企業的主要市場,隨著該國政府每年對可再生能源降低5%補貼措施的實行,國內企業將面臨不小沖擊。朱元昊表示,“穆爾西亞項目的順利開展增強了我們的信心,今后我們將開拓更多的西班牙項目。”{HotTag}據了解,交大泰陽駐西班牙代表處和服務中心正在籌建之中。
而在技術方面,明年交大泰陽將加大對薄型高效太陽能電池板研制的投入,逐步降低太陽能電池板的制造成本。對于方興未艾的國內光伏市場,朱元昊則認為,“降低成本和出臺具體的激勵政策應當雙管齊下。”
專家觀點 “明年,原料緊缺將嚴重影響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大規模生產,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產量的年增長速度將超過晶體硅。”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崔容強教授對2007年光伏發電領域的技術動向做了判斷。
目前,光伏發電系統有三類電池板,包括晶體硅、薄膜和聚光。其中晶體硅電池板占據產品主流,但薄膜的發展速度更快。而學界對于是否發展聚光太陽能發電系統還存在爭議。一些專家認為,聚光裝置可有效地減少硅晶體電池板的面積,從而降低成本。但崔教授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聚光裝置不能利用天空中的散射光能量,加上傳動裝置的維護費用和能耗,反而會增添成本。從長遠來看,制造太陽能電池的半導體材料仍有巨大的降價空間,而現有的聚光材料已不太可能大幅度降價。
對于最近“德國光伏市場趨于飽和”、“中國光伏企業可能遭遇寒冬”的報道,崔教授認為,德國的光伏發電量還不到該國總發電量的1%,“現在只是在某個高位價格上出現了飽和的假象”,他說,“如果產品價格降下來,包括德國在內的國際光伏市場將進一步擴大。”他充滿信心地表示,光伏發電產品的成本正以每年5%到10%的速度下降,而光伏轉換效率則以每年0.2%左右的速度在遞增。如果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太陽能發電必將走進千家萬戶。
生物質能:突破三大瓶頸
企業視角2006年,國內生物質能源業的發展稱得上“風風火火”。以河南天冠集團為例,在燃料乙醇方面,今年8月集團下屬的上海天之冠可再生能源公司承擔的“酶法纖維乙醇生產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正式立項;而其與同濟大學合作的生物柴油國家863項目已在年底前立項,另外,年產10萬噸生物柴油的上海工廠也在積極籌備中。
公司研發部經理史吉平向記者坦言,未來國內生物質能產業化的瓶頸主要集中在原料、價格和政策三個方面,其中原料來源始終是發展生物質能的首要課題。目前,燃料乙醇的原料從玉米、水稻、小麥等糧食逐步轉向經濟作物已成為業界的共識,國家也鼓勵通過甘蔗、木薯、甜高粱等作物來生產燃料乙醇。河南天冠已建成了自己的農業基地,包括位于河南的200萬畝甘薯基地和200萬畝玉米基地等。明年,公司還將通過向老撾進口木薯等途徑來解決原料問題。據透露,原料基地和生產示范工廠的建設將是其2007年的一大工作。另外,在技術上,天冠還將加大秸稈制燃料乙醇的技術攻關。
目前,國內生物質能的生產企業仍需要依靠國家的補貼政策才能夠贏利。在史吉平看來,通過原料種類的拓寬、高效能源轉換技術的研發等,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相關企業的發展。
專家觀點 國內對生物質能發展的最大質疑來自“糧食安全”。華東理工大學能源化工系顏涌捷教授告訴記者,根據實際國情,運用“纖維素廢棄物制取乙醇技術”將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路徑。
據了解,纖維素制乙醇主要有3個步驟,包括收集原料、預處理和水解。其中水解最為關鍵,可以采取酸法和酶法兩類方法。酸法就是利用酸對秸稈等植物纖維進行水解。顏教授表示,這項技術已基本成熟,但居高不下的成本限制了其進一步推廣。目前,酸法制取乙醇的成本為每噸5500到6000元,高于現在市場上每噸5000元左右的乙醇價格。他認為,未來燃料乙醇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工藝的改進上,包括降低預處理、酸法和酶法水解的成本;減少蒸餾部分的能耗;同時在水解過程中考慮利用熱量的最優化。另外,種植芒草等能源作物的方法也在探索中。
潔凈煤:加大自主創新
企業視角 在云南小龍潭電廠,由上海鍋爐廠負責建造的30萬千瓦循環硫化床鍋爐已經投入使用。測試結果顯示,脫硫效果完全達到了預定目標。而在上海外高橋電廠,該公司的一座100萬千瓦超臨界發電機組也正在安裝,預計2007年底能夠投入使用。
上海鍋爐廠副總工程師潘煥敏告訴記者,雖然今明兩年該公司的鍋爐生產總量相差不大,但2007年節能高效鍋爐將占更多比重。
今年11月28日,上海鍋爐廠研發中心掛牌成立。中心的成立不僅提供了一個潔凈煤技術的產學研開發平臺,也標志著明年上海鍋爐廠將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逐步開展對清潔能源和相關鍋爐前沿技術的研發。目前,60萬千瓦超臨界鍋爐、60萬千瓦超臨界W型火焰鍋爐和60萬千瓦循環硫化床鍋爐等都已出現在了研發列表上。
對于潔凈煤市場的發展,潘煥敏表示,目前國內發電鍋爐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企業不僅需要掌握先進技術,產品的價格和質量也要符合市場需求。
專家觀點 在未來幾十年內,煤炭仍將是我國的主要能源。研發潔凈煤技術對于中國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可以提高煤的利用效率,也能提高控制環境污染的水平和能力。
上海交大熱能工程研究所所長羅永浩教授透露,今年上海在潔凈煤技術上有兩大亮點。其一是煤氣化多聯產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目前,上海華誼集團公司在吳涇化工基地已建成煤氣化化工產品、能源產品兩大產業鏈,實現了煤的清潔利用,并申請了十余項專利。同時,華誼公司還開發了以煤為原料的燃料電池用氫氣和清潔能源二甲醚生產示范線等產品。
而低氮氧化物燃燒技術是另一亮點。在市科委的組織下,上海開展了一系列潔凈煤發電的研究,目前已能有效地控制煤燃燒引起的污染物排放。羅教授表示,根據今年啟動的上海第三輪環保行動計劃,政府將投資數十億元使發電機組設備能在5年內達到脫硫標準,從減少60%的發電排硫起步,預計到2010年,上海燃煤電廠將全部實現脫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