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資金源源不斷涌入樓市 房價是熱錢炒上去的嗎?
- 評論:0 瀏覽:2273 發布時間:2007/2/27
資金為什么會源源不斷地涌入樓市?因為資金所有者意識到從長遠角度看,從供求的基本關系看,房價被低估了。
“現在是最棒的時機,千載難逢的機會,可惜不能買了。”朱梅生言語間頗有些捶胸頓足的味道。
朱梅生是臺灣人,大手筆投資上海房產已經有5年多,限制外資購房的政策出臺后,他沒法繼續投資樓市了。{TodayHot}
在高房價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問題的時候,朱梅生及他的朋友們,卻仍然覺得房價便宜到遍地是機會。
朱梅生是2001年上海歸并內、外銷房后進入樓市的,而中國大陸率先富裕起來的地區——以溫州為代表——的資金,則在1998年就已潛入上海樓市。正是這些蜂擁而至的境內外富人資本,讓上海本地人覺得高不可攀的商品房根本不愁賣不出去。
上海的這一幕,正在全國各地上演。
臺北、東京與上海
“2萬元一平方米,在臺北只能買到公房,在上海就能買到非常好的房子,怎會沒有機會?”朱梅生這話完全可以代表蜂擁大陸大城市樓市資金的視角。{HotTag}
朱梅生經常舉一個例子:他在臺灣的一套老房子,30年漲了40倍。能批量制造富翁的,不是股市,不是其他專業門檻更高的投資渠道,而是樓市,這是朱總結多國經驗后的結論。在中國經濟增長加速后,朱和他的朋友們意識到,曾經在東南亞各國上演過的樓市造富的機會又來了。
在限制外資政策出臺前,朱梅生名下有9處物業,現在全部出租,相比月供,租金回報率是住宅5%、寫字樓8%,同時房價還在上漲(他根本就不在乎短期的價格波動),這令他非常滿意。幾年來,他經手買賣的房子大約有40套。
“還有很多以前沒進來的朋友,在等待進場的機會,個個手里也有個三五千萬。”朱梅生說,“任何物業都有吸引力,希望以后政策還會允許我們買房。”
朱梅生是長線投資———雖然在熱度最高的時候也做短線交易———長期的投資價值是他投資樓市的根本因素,經歷過東南亞高速發展期的他,很清楚中國大陸經濟飛速增長階段會發生什么。
跳出短期的房價變化角度看樓市的前景,結論自然不同,這與國際大投行屢屢大單投資寫字樓、公寓、別墅的動機完全一樣。
“投資寫字樓進行出租,有近9%的毛利,而大部分外資7%的毛利就非常滿意,”全球物業顧問管理公司仲量聯行亞洲區董事陳立民說,“外資買了就不賣了,是絕對的長線投資者。”陳立民認為,以國際大投行為代表的外資絕對看好中國的發展前景,否則也不會如此急迫地進入了。
“東京的房價是上海的10倍,上海怎么會沒機會?”陳立民說。從成本角度出發,很容易理解這種外資大手筆:基礎設施及人才儲備等并沒有多大差別的東京與上海,10倍差異的房價及工資意味著運營成本的急劇下降,任何一個行業的利潤率又不會比日本低多少,而中國市場未來空間巨大,外資企業必然大舉進軍上海,這又必然導致寫字樓緊缺。“銀行業開放了,對寫字樓的需求又是一個拉動,兩年內,上海的寫字樓還是供不應求。”陳立民補充道。
帶著境外視野的長線資金憑借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堅定信心,將中國大城市的高品質物業,牢牢鉚定在一個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