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沿海下游煤價為何滯漲
- 評論:0 瀏覽:1613 發布時間:2007/2/27
受“5·18”左云礦難、大秦鐵路檢修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從7月中旬到9月上旬,“北煤南運”鏈條中的山西大同、秦皇島等上游地區的煤炭交易價格出現明顯反彈,各主流煤炭品種的交易價格上漲幅度普遍在10元/噸以上。其中,發熱量5800大卡/千克以上的優質動力煤在山西大同地區的裝車價格上漲了15元/噸以上,在秦皇島港的平倉價格出現了10—15元/噸的上漲,恢復到440元/噸左右的今年以來較高水平;發熱量5500大卡/千克以上的優質動力煤在秦皇島港的平倉價格也出現了15元/噸以上的上漲,{TodayHot}達到415—420元/噸,接近了今年2月份220—225元/噸的較高水平。
但是,同期沿海下游地區煤炭消費市場的表現卻是另一番景象,首先是下游主要消費地區的華東市場和廣東市場對上游地區煤炭價格上漲的響應經過了大約一個月的“滯后期”;到目前為止,下游消費地區煤炭價格的上漲幅度只有3—5元/噸,顯著低于上游地區煤炭價格10元/噸以上的上漲幅度;再次是進入9月份之后,上下游地區的煤炭市場幾乎同時進入了調整階段,表明下游地區煤炭價格補漲的動力不足。
之所以出現上下游地區煤炭交易價格上漲不同步、下游地區煤炭價格上漲動力不足的現象,主要原因應該有以下兩點:
第一,明顯受到了7月下旬開始的海上運輸價格下滑的影響。{HotTag}
7月中旬開始,沿海上游地區出現了煤炭資源緊張、價格上揚、運煤船舶“滯期”等現象,此時,由于主要消費地區和消費企業的煤炭庫存偏高,便促使沿海地區煤炭運輸市場出現下面兩種趨勢,一種趨勢是下游地區終端用戶的煤炭采購熱情下降,導致海上煤炭運量萎縮、海上煤炭運力過剩;另一種趨勢是,上游地區煤炭價格上揚與消費地區終端用戶控制煤炭采購成本,甚至依托較高庫存抵制煤炭價格上漲之間出現矛盾,對影響煤炭采購成本的海上煤炭運價形成壓力。
在上述背景下,由于今年以來煤炭供求關系繼續好轉、運力相對寬松、煤炭社會庫存持續上升等不利于海上煤炭運價的負面因素較多,煤炭采購成本最終“侵蝕”了煤炭運價,促使主要航線海上煤炭運價出現下滑,平均幅度達到5元/噸以上。期間一些代表船型和航線的海上煤炭運價變化情況如下:秦皇島至上海方向2—3萬噸船舶的煤炭運價由上個月的56元/噸左右,下降到本月底的48元/噸左右,下降了約6—7元/噸;秦皇島至寧波方向2—3萬噸船舶的煤炭運價由上個月的58元/噸左右,下降到本月底的50元/噸左右,下降了約7—8元/噸;秦皇島至廣州方向3—4萬噸船舶的煤炭運價由上個月的67元/噸左右,下降到本月底的61元/噸左右,下降了約5—6元/噸。
對于消費地區的終端煤炭采購成本而言,海上運費下滑為其消化上游地區煤炭價格的上漲騰出了空間,不僅削弱了上游地區煤炭價格上揚對消費地區煤炭價格的拉動力量,也變相降低了消費地區煤炭價格的理論上漲幅度。
第二,受到了近期上游地區煤炭供求關系逐漸改善的影響。
經過一個多月的運行和調整,進入9月份之后,影響上游地區煤炭供求和價格變動的各種因素正在發生改變,煤炭價格進一步上漲的動力已經不足。首先是大同地區鄉鎮煤礦的復產驗收工作進度有所加快,優質煤炭的產量陸續得到恢復,產地煤炭供求狀況逐漸得到改善,產地煤炭價格進一步上漲的動力已顯不足;其次是大秦鐵路的維修改造工作完成之后,8月中旬開始這一通道的煤炭運輸已經恢復正常,大同地區優質煤炭出省得以順利進行;最后是秦皇島港的煤炭庫存在8月下旬降至370多萬噸的今年以來最低點之后,正在得到較快恢復,9月8日已經恢復到了440萬噸左右,秦皇島港這一重要集散地區的煤炭資源緊張狀況得到了緩解。
上游地區煤炭供求關系的改善,減輕了下游地區煤炭交易價格補漲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