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行業反思:陶瓷大國為何沒個大品牌?
- 評論:0 瀏覽:1962 發布時間:2007/2/27
焦點提示:業內人士都知道,中國是個名副其實的陶瓷生產和出口大國,很值得欣慰。遺憾的是,這個實至名歸的陶瓷大國土壤上竟沒能孕育出一個真正的大品牌,更不敢說超級品牌了,在成百上千品牌中爬梳遴選,亦難發現占市場份額2%的品牌,就算一年10億元的業績相對其它行業也只是個幼兒,不敢說它們長不大,也許是企業家們“小富即安”的心理使然。如果哪個老總們能混出個市場份額的零點五個百分點,也號稱天下無敵、領軍人物了,到處論談都是專家級的口吻。然而,在其它行業中的領導品牌業績上幾百億元、占市場份額30%-80%的比比皆是,就拿陶瓷行業30%市場份額來說吧,已相當于20多個東鵬的規模,就算品牌高速發展每年增長出一個東鵬的業績,也要二十多年的時間才能達到30%的市場份額。看來,我們期盼的真正大品牌的出現還很遙遠,陶瓷界的品牌建設之路還很漫長。
有大口號沒有大行動
本土品牌打著“行業領跑者”“第一品牌”的口號者縷見不鮮,是件好事,人類正因為有了一個接一個的偉大夢理,才創造出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跡。然而,在付諸于行動之前還僅僅是空口號而已,沒有什么比行動更重要,除了行動、行動…還是行動。一個超級品牌的建設是系統性工程,除了產品、服務與渠道等方面做到很精之外,密集的廣告宣傳也必不可少(對于有實力廠家來說),是加速了品牌的成長、擴大市場份額的良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陶企營銷者由于慣性思維的束綁,認為陶瓷產品不是什么消費品,不必上電視大規模做廣告,可許這就是做不出一個超級品牌的重要原因,慣性思維越強,應變能力越弱。做廣告考慮受眾率與目標市場是對的,但時不知現在陶瓷銷售中普通消費者的介入程度越來越高,所以在有人的地方做廣告就沒錯了,超級品牌也就是這樣做出來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打出個知名度與忠誠度,家喻戶曉,絕大多數消費者以前沒有購買過陶瓷或是購買低級品的,她們不知哪個品牌的品質好且沒能力去辨別,嘗試去用大眾廣告引導她們消費不失為一妙計,特別在日新月異激蕩嬗變的今天。 {TodayHot}
有短期效應沒有長遠戰略
國內陶瓷行業95%以上的企業都是在追求短期利益,每每推出一個新品牌總是聽到“第一個月有沒有賺錢?”“第二個月銷量如何?”等等之類的話,若第三個月再不把銷量搞上去的話,老板臉色不好看經理們飯碗也難保了,所以聰明的經理們為了保住飯碗、討好老板,先把品牌的建設放在一邊,只管推銷產品,能賺一把就賺一把,這樣一來,收入高又討好老板,何樂而不為?產品是短期的,只有品牌才是永久的,國際上成功企業把品牌建設作為企業發展的頭等大事,往往每推出一個新品牌或新產品,其前期目標可能不是利潤,而是追求市場份額或知名度等等,因而在其營銷計劃中,第一年目標可能不是盈利多少,而是虧損控制在多少的范圍內。國內企業雖然沒有那么充足的資源,但眼光還是在高瞻遠矚,不要患上“營銷近視癥”,沒有長遠戰略只追求短期利益的企業永遠只是個長不大的幼兒,更談不上超級大品牌了。
有引進與復制沒有持續創新
“引進—復制—同質競爭”似乎是眾多陶企發展的鐵律,值得提的是,引進的目的應是為了學習與跨越,而不是為了摹仿與復制。一個企業最大風險就是沒有持續創新,要打造一個超級大品牌必須要保持持續的自主創新的勢頭,才能更快地超越競爭者,慣例的鐵律應改寫成“引進—創新—跨越競爭”。{HotTag}網上曾流傳一則笑話:說IBM前CEO郭士納在深圳開著富康車,任正非開著奔馳從后面趕上,問“你有沒有開過奔馳?”郭士納以為他在開玩笑,于是加大油門,任正非又追上來還是那句話,郭士納還是不理不睬,后來看到任正非的車撞上了欄桿,于是下來幫助,任正非說:“為什么不回答我,我是問你奔馳的剎車在哪里?”
這個笑話告訴我們,純粹的引進意義不大,就好像有了奔馳連剎車在哪都不知道一樣,引進不是目的,只是基礎,如果沒有引進奔馳你就不知到它成為世界名牌的理由,學習與創新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只有持續產品、管理的創新才能永遠保住領先地位和影響力,才能有機會打造出一個超級大品牌。
有品牌規模沒有經濟規模
相當多企業將多品牌誤為是規模經濟,誤為是做大做強,因而瞬息萬變間幾個品牌并駕齊驅,就以為是A+B+C>A這么簡單的道理,而實質上不是這么會事,簡單點說,十個品種每樣生產10件的成本要比一個品種生產100件的成本高得多,也就是表面規模實質不經濟。筆者認為,最明智的方法是首先把一個品牌做深做透、做大做強再去添加另一差異化品牌,別以為1個品牌一年做2個億,加到3個品牌就可做到6個億,為何不設想一下,集中資源與精力去做強一個品牌達到6個億那不是更好,這樣一來的話,省了展廳、廣告與渠道的投入,省了少請幾幫人的花費,又能達到品種少數量大的低成本規模效應,品牌還能有機會打出個名堂、獲取高溢價。多品牌操作還有個大忌,就是品牌之間沒有差異化,重疊的現象較多,以前聽到南莊一大企業旗下的品牌經常相互競價投標,結果怎么樣?你贏了,但霍老板輸了,這禍根就是擁有太多粗放式且沒有差異化品牌。
有氣勢沒有實際
在國內,可能沒有哪一個行業的展示廳可達到陶瓷展廳的雄偉與龐大,個個都顯得財大氣粗,今年是東鵬,明年是朗高,下一個是金意陶,再下一個就不知又有什么花樣出來了,可能要建到博物館里面去了,不是酒店又似是酒店,不是博物館又似是博物館,唉,這樣也好,給世人開開眼界,啟智勵操,但也免不了有人在想,有沒有這個必要呢?為何一年上幾百個億的企業的展廳卻又是普普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