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我國需加快石油替代能源開發
- 評論:0 瀏覽:2106 發布時間:2007/2/27
- 石油是現代工業經濟的血液,對全球經濟的發展影響重大。據世界銀行統計,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每桶上升10美元,全球GDP將降低0.3個百分點。持續上漲的油價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更甚。2004年和2005年,{TodayHot}我國石油進口依存度達到47.3%和44.5%,預計2006年仍將達到44%左右。高油價導致我國石油進口成本大幅增加,給我國GDP增長帶來1.0%至1.7%的負面影響。2005年我國原油產量為1.81億噸,略高于2004年1.75億噸的產量,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產國。同時進口原油1.4億噸,對外依存度已達44%。由于原油價格的上漲,石油貿易逆差首次突破500億美元。截至2004年底,我國累計探明包括原油和凝析油在內的石油地質儲量為248.44億噸,比2003年底增長5.4%;{HotTag}累計探明石油可采儲量67.91億噸,增長3.4%;累計采出量43億噸;剩余可采儲量24.91億噸。與我國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不斷增長的需求相比,我國石油能源供應嚴重不足。最近雖然國際油價有所回落,但油價居高不下的大勢難以扭轉。為應對高油價的挑戰,我國急需加快油氣替代能源的開發。
高油價促進了替代能源的發展
石油價格的高漲,催化了眾多替代能源的發展。目前國際上許多大石油公司正在調整發展戰略,將業務范圍擴展到石油以外的新能源領域,向能源公司發展。如埃克森美孚、BP、殼牌、雪佛龍德士古等,都設立專業公司開展天然氣、電力業務,殼牌還進入煤炭氣化、太陽能、風能、燃料電池等諸多能源領域。日本的石油公司利用澳大利亞的豐富煤炭資源興建二甲醚生產裝置,替代部分油氣能源。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利用上游的優勢地位、領先的技術和占有的市場,大力拓展石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空間。無論出于經濟因素,還是能源安全考慮,尋求能源替代,已經成為中國無可避免的選擇。
作為石油的替代能源,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資源潛力和經濟可行性。石油被替代是由于資源不足,石油替代能源無疑應具有資源優勢。綜觀國內現有可用的能源資源,煤炭無疑是具有優勢的。據國家已公布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累計探明煤炭儲量8000多億噸,已探明的、可供建井利用的精查儲量達2000多億噸,維持中國100多年的能源供應不成問題。煤炭直接利用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較多,若轉化為甲醇、二甲醚來利用,其排放指標則優于現有的石油產品。另外還有乙醇。相比之下,乙醇以糧食為原料,其資源可再生。
經濟可行是決定替代能源的另一個主要因素。由于經濟成本限制,很多石油替代項目進展緩慢,這里存在一個經濟比較優勢的限度問題。隨著石油資源的減少,勘探開采成本不斷上升,油價上漲超過經濟比較優勢的限度,使一些替代能源具有了經濟上的可行性。從目前國內的能源開發成本來看,煤炭具有較好的經濟性。在中國,煤炭和煤炭制甲醇、二甲醚作石油替代能源,在技術經濟和資源潛力方面是沒有問題的。
我國發展替代能源的主要方向
發展煤制油項目。我國多煤少油缺氣,探明煤炭資源儲量為8000多億噸,其中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儲量1886億噸,以目前20億噸/年左右的開采速度,可以保證開采近百年。這些煤只要能夠部分替代石油,都會極大地緩解我國的能源問題。成本是煤制油產業化的關鍵,盡管各國煤的開采成本有差異,但普遍認為,原油價格在28美元/桶以上,煤制油就具有經濟可行性。換言之,正是因為原油價格的飛漲,才使得各種原油替代產品的研發成為可能。從能源戰略來看,煤制油意義非凡,我國也確實具有較大優勢。
發展煤基醇醚燃料。我國能源資源的總體狀況是富煤炭、缺油氣,而煤炭儲量中高硫劣質煤占資源總量的40~50%,這種劣質煤不能作為一次能源使用,但可采用煤的潔凈利用技術,將其制成替代石油的二次能源——甲醇和二甲醚,即煤基醇醚燃料。醇類是液體燃料,與汽、柴油接近,交通工具使用方便;辛烷值高,可提高發動機熱效率和功率;含氧,燃燒充分,尾氣排放污染比汽、柴油明顯要低,因此被視為最有推廣價值的替代燃料。目前煤基醇醚燃料產業的技術基礎已具備,國內利用高硫、劣質煤生產甲醇,其生產技術已位于世界前列,原料來源穩定可靠,已初步形成生產規模。在新一代煤化工技術的支撐下,我國開發推廣醇醚燃料和甲醇汽車的時機已經成熟。
發展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可再生能源。因為煤及其他礦物燃料都是有限而不可再生的,只有生物質的能源才是可不斷再生,取之不盡的。雖然目前可再生能源成本還較高,難以迅速取代礦物能源,但各國都寄予厚望。歐盟在能源政策綠皮書中,建議在今后20年內投資6000億歐元,織起一張“泛歐能源網”,通過在歐盟國家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實施能源的綜合利用、調配來達到保障能源安全的目的;日本計劃用25年時間,在2030年將石油依賴率從目前的50%減少到40%或者更低,將能源使用效率提高30%以上;而瑞典計劃在15年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不依靠石油的國家;美國的目標也十分清晰,即準備用20年時間以新能源替代中東石油進口量的75%。
基于能源戰略的考慮,我國政府制定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分四個階段的發展戰略:
第一階段:即到2010年,實現部分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商業化。通過擴大試點示范、在政策的激勵下推廣應用,使現在已經成熟或初步成熟的小水電、風電、太陽能熱利用、沼氣、地熱采暖等技術達到完全商業化程度。
第二階段:到2020年,大批可再生能源技術達到商業化水平,努力使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總量的18%以上。
第三階段:全面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商業化,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達到30%以上,成為重要的替代能源。
第四階段:到210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達到50%以上,并基本上消除傳統能源利用方式,實現能源消費結構的根本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