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投資買房要"三思" 中國房價長期上漲后必跌
- 評論:0 瀏覽:1804 發布時間:2007/2/27
價短期看漲,長期為何看跌?問題復雜,要重點解釋。先指出,我說的“長期”,是指10年以上。經濟學分析價格,來來去去離不開供求,若假定房屋供應不變,那么推斷10年后房價下跌,那必是房屋的需求下降。可從三方面看,讓我分點說: {TodayHot}
首先,10年后人口會減少。據專家分析,中國人均壽命72歲,那么到2015年,每年自然死亡數2600萬,新出生人口1600萬,每年凈減少1000萬。當然,人口不是決定房屋需求的唯一因素,但一定是重要因素。居者有其屋,人之常理,就是再窮,也得攢錢買房不是?房屋乃必需品,人口減少,房屋需求會下降,是簡單的推理,此點不應有爭議。 {HotTag}
其次,人口老齡化。有資料表明,從1950年至1980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2600萬,按男女平均58歲退休,那么從2008年起,每年將有2600萬人退出勞動系列。10年后,退休人數將超出2億。由此看,在職勞力的社會負擔將來不會輕,而老人為安度晚年,斷不會把積蓄用于買房。相反,不少老人退休后,還會將原來的大房換成小居,北京當下已有苗頭,西方國家亦屢見不鮮,倘如此,房屋需求也會降低。
再次,城鎮化加快。中國要提高農民收入,必減少農業人口,鼓勵農民進城。那么,農民進城是否會拉動房屋需求?答案肯定,但往深處想,也需做具體分析。俗話說,安居樂業。農民進到城市,自然要有落腳的地方。但要提點的,將來農民進城,目標是大城市還是小城鎮?大城市人滿為患,而且中央已言明,城鎮化要以縣城為依托。因此,農民進城拉動的只是中小城鎮的房屋需求,對大城市,影響微不足道。還有,現在發達國家,有錢人大多不住城內,若中國也有那一天,城市房屋需求會大減。
回頭再說供給。我估計,10年之內,中國的房屋供應仍穩中有升。前年的統計數字,說全國共有房地產企業32618家,只要這些企業不歇業,每年造出的房子,數目應相當可觀。雖然政府控制建設用地,多少會抑制房屋供給,但開發商要賺錢,不會坐以待斃,容易想到的,開發商至少可以加多樓層。目前地價約占房價的25%-30%,若容積率提高,地價比重下降,這樣算總賬,未必會加大開發成本、減少房屋供應。
綜合起來,若供應不減,10年后需求下降,房產價格會怎樣變?無需我說,讀者自有答案。房價持續上漲,我歷來不信。既然房屋是商品,價格變動怎能不受供求約束?看看今天的日本,房價比20年前要低得多;香港的房價,也明顯低于10年前。“房產升值”不是鐵律,哪位朋友若買房是為升值,我勸你還是三思為妙。否則,等將來蝕了本后悔,上帝也不能幫你。
以經濟學為職業,總有朋友與我討論經濟。近來被問得最多的,是房產將來到底能否升值?經濟學不是抽簽卜卦,推定未來需要約束。約束條件拿不準,推理會謬之百出。自知錯的風險大,然思之再三,還是說點看法。作不得準,我姑妄言之,讀者姑妄聽之吧。
幾星期前,謝國忠先生語出驚人,說中國房地產價格今年開始調整,兩年內跌至谷底。從報上看到這個消息,是新聞稿,對謝先生下此判斷的根據,記者語焉不詳。不過看來頭,謝先生曾擔任過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應該不是信口開河。我也相信中國房產價格會下落,但卻不像他那樣悲觀。由于找不到謝先生的大作,甄別對錯無從下手,先存之不論,兩年后自見分曉。
另一種觀點,是對謝先生的回應。渣打直接投資公司董事總經理陳凡認為,由于土地資源稀缺,中國正加快城鎮化進程,而GDP保持快速增長,中產階層可支配收入遠超GDP增速,房屋需求會大增,故房價上漲理所必然。據說陳先生剛投資了房地產,此番高論,料定也是言出由衷,而且代表了公司高層意見,不然,董事會是不會同意他拿股東的錢去投資的。
與“謝、陳”素昧平生,兩位對房價判斷大相徑庭,背后是否有別的原因,旁人不得而知。與本文無關,不必猜,也猜不著。言歸正傳,還是轉說我自己的觀點。我的看法,短期內,比如2-3年,中國房價未必會跌,但長期看,房價則必跌無疑。得出這個推斷,是基于我對國內房市的供求分析。
曾撰文說過,今天中國的房市,整體是供不應求。盡管高端住宅空置多,但中低端房供應少,而國內的購房需求,大多是中低端。這一點,政府顯然看得明白,去年國務院出臺政策,明令限制了戶型面積,用的雖是行政手段、一刀切,但可增加中低端房供應,效果好,功可抵過。困難在于,建房不是搭積木,征地蓋樓,沒有幾年工夫,供求格局變不了,所以我斷定,房價上漲趨勢,近期內不容易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