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絲路尋蹤之——絲綢與玻璃
- 評論:0 瀏覽:2301 發布時間:2007/2/27
- 在羅馬Genzano的船博物館里,一尊1900多年前的大理石雕像引起了大家的興趣:衣物線條表現出的質感,不像通常的棉布或者亞麻,更像中國的絲綢。
聽說這尊雕像刻于公元34年,鄧友民研究員想起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的《自然史》,其中對中國絲綢為羅馬貴族追捧有詳細的描述:“賽里斯國{TodayHot}(也就是今天的中國)林中產絲……織成錦繡文綺,販運至羅馬。富豪貴族之夫人嬌媛,裁成衣裳,光輝奪目……(羅馬)奢侈之風,由來漸矣。”“至于今代,乃見鑿通金山,遠赴賽里斯以取衣料。”普林尼生于公元23年,卒于79年,可見中國的絲綢早在西漢時期就運至羅馬,并成為當時貴族購買的奢侈品,以至于“吾國之金錢每年流入印度、賽里斯及阿拉伯半島三地者,不下一萬萬賽斯透司(當時的貨幣)。”
玻璃制品在唐長安西市的發掘和在法門寺的使用,再次證明絲路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作用。唐史專家胡戟教授說,中國在周代就有琉璃材料,但長期以來沒有做成玻璃器皿,而是被用作裝飾點綴的材料。據當年沈從文分析,中國的玻璃制造業遠遜于歐洲,是因中國的瓷器、玉器發達,制約了玻璃工業的發展。胡戟說,就如絲綢之于古羅馬,在唐朝,如果誰能送人一個玻璃酒杯,那是非常上檔次的禮品,因為玻璃是很奢侈的物件。
如今,在水城威尼斯,仍有10多家玻璃加工廠。傳統的手工藝生產出各種各樣美輪美奐的玻璃制品,古典的威尼斯紅和充滿抽象線條的現代玻璃工藝品,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手工藝人現場的玻璃制作表演更增加了產品的趣味性和藝術性。而中國卻不再出品世界頂級的絲綢產品,如今的意大利城市科莫(Como)被譽為世界絲綢之都,世界絲綢博覽會也在意大利舉辦。
中國還能夠重塑絲綢創始國的地位嗎?那些已藝術化的手工藝還能在工業化的今天保留下來并脫穎而出嗎?大唐西市已向威尼斯一家玻璃加工廠發出邀請,在西市遺址開一家原汁原味的玻璃制品加工銷售店。這也是一種嘗試吧。
添加/查看評論(0)
查看更多相關知識
熱點知識推薦
上周貢獻知識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