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評論:政策“搖擺”成佛山陶瓷發展硬傷
- 評論:0 瀏覽:1857 發布時間:2007/2/27
- 佛山陶瓷行業發展的不確定性進入新年又有了新的標本。據媒體報道,作為佛山陶瓷產業集群核心元素的陶交會將經營權首次讓渡之后,2007還將由華夏陶瓷中心與中國陶瓷城聯合出演,共同作為分館參與佛山陶交會。{TodayHot}而按照既定的“日程表”,第八屆中國佛山(國際)陶瓷博覽交易會(去年10月16日至21日舉行),就應是中國陶瓷城在佛山陶交會舞臺上的謝幕演出。
無獨有偶,上月佛山禪城區開禁陶企燒用水煤氣的消息傳出后,曾一度被媒體形容為“陶瓷行業嚴禁使用水煤氣的最后一個堡壘”有了松動。但沒幾天,卻有佛山某使用水煤氣的陶瓷廠被查封的消息不脛而走。盡管對于該廠是使用水煤氣還是水煤漿尚待進一步確認,但此一事件經過煤體的渲染放大后,無疑是對一些準備申請上馬水煤氣的陶瓷企業當頭棒喝。
陶瓷作為佛山的一張“名片”,在其發展過程中自然離不開當地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導與扶持。但由于政策層面的搖擺不定,顯見已成為佛山陶瓷發展的硬傷。而這種反復與搖擺,在佛山陶瓷的產業調整過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甚至在佛山陶瓷大量外移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HotTag}
在陶瓷行業整體行情看漲,陶瓷企業迅速向資源地集結的趨勢下,任何政策的出臺,尤其是影響到當地支柱產業發展的政策出臺,其實質是多方博弈的結果。對佛山陶瓷而言,一方面由于其他產區的迅猛崛起,其聚合優勢、技術優勢、配套優勢等不斷流失;一方面由于政策上缺乏系統描述與務實梳理,缺乏長遠規劃與連續性,客觀上已使佛山陶瓷企業陷入了“走”與“留”的尷尬。
佛山陶瓷陷入“走”與“留”間的尷尬,根本原因有二:其一,佛山陶瓷的轉型效果目前看來尚不明顯,而替代佛山陶瓷的新的產業又未成型,政府從實際利益上考量,對企業外遷導致稅收上的損失一時間難以割舍;其二,陶瓷污染這一技術上的難題已成為佛山政府長期心病,政府希望用一刀切的辦法在短期內進行整飭。而兩者之間的矛盾交織,使政府自身也陷入了兩難。
在筆者看來,消除當下佛山陶瓷結構調整政策的搖擺性,非有行政與經濟雙重手段不可。一是通過稅收等手段增加陶瓷企業的經營成本,使外部成本內部化,壓縮落后企業的生存空間;二是設置一定門檻,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鼓勵大企業積極引進環保技術,加大對大型陶瓷企業轉變生產方式的扶持力度。而行政上手段的含義在于,要遏制某些大型集團處于自身利益的需要而阻礙相關政策的實施。在事關佛山陶瓷提升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政府要敢于出手。
陶瓷企業向來是用腳投票。在佛山陶瓷生產線不斷外移而趨向空殼化之時,佛山陶瓷區域品牌是否有效建立,并是否能夠在此基礎上形成強勢的商貿平臺與展會平臺,恐怕是佛山陶瓷企業考慮“留”與“不留”的權衡點。故此,政府能否制訂出前瞻性政策就顯得至關重要。
添加/查看評論(0)
查看更多相關知識
熱點知識推薦
上周貢獻知識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