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火中花:建陶“中國名牌”評價叫停誰的責任
- 評論:0 瀏覽:1890 發布時間:2007/2/27
- 本報上期獨家報道了建筑陶瓷“中國名牌產品”今年暫不評價的消息。這一消息是記者從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獲悉的,顯然并非直接從北京中國名牌產品推進委員會得到證實,但昨天佛山日報頭版,政府對“中國名牌”的祝賀廣告顯然已經間接地證實了本報的報道。因為該廣告顯示,2006年全市通過參評中國名牌產品的企業,只有佛山市順德區樂華陶瓷潔具有限公司一家企業。這意味著建筑陶瓷企業原有中國名牌產品企業均沒有進行復評,{TodayHot}新增中國名牌產品企業一家也沒有。這樣的結局,對原有中國名牌企業也許算不得什么,但對那些此前磨刀霍霍,志在必得的行業“新秀”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為什么制造業領域獨獨陶瓷行業出現了這樣戲劇化的一幕?“名推委”為什么要出此“緩兵之計”?從表面分析,導致這種“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的原因有三點:一是所謂的媒體對部分企業虛報數字的曝光;二是企業競爭白熱化狀態下內部互相拆臺;三是地方行業協會為維護產區競爭秩序出面干預。但深層次分析還是與當前陶瓷行業的“文化生態”有關。{HotTag}
眾所周知,“中國名牌”本身就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政府工程”。在轉型期中國“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的框架內,“中國名牌”因政府的強力主導而得以大行其道,同時也因為其“政績效應”一直受到各級政府的追捧。因此,“中國名牌”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政府與政府之間的競爭。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政府為企業申報“中國名牌”開綠燈是一種合符邏輯的事情。而從這個層面考慮,質疑申報中國名牌數據的真實性,其實意義并不大。這正如審計部門要嚴格對各政府職能部門進行審計那樣,總是會審計出一些問題來的。不過,這樣說并不妨礙我們對陶瓷行業中國名牌評審“叫停事件”作進一步分析。因為這一事件在制造業中是個特例。需要注意的是,此次行業中國名牌申報數據被質疑的企業并非只是廣東地區,事實上福建、山東、四川等地相比之下可能問題還更嚴重。這樣一種整體性的“數字游戲”運動顯然與整個行業內部的把關程序及其力度有關。陳帆教授在本報上期“陶瓷視點”專欄“公共道德,難以建立”一文中指出,今年“中國名牌一事鬧到現在也定不下來”和“產業群中一些人和企業的素質不夠高”有關,也和“相關的行業協會沒有將工作做真實做細致和協調好”有關。陳帆教授甚至認為,這“其實還是和產業的公共道德水平不高有關的問題”。
而進一步分析,行業中國名牌的申報工作究竟應該如何做才能杜絕或盡量減少玩“數字游戲”?如果協會方面承擔了審核把關工作,又應該如何保證企業競爭的公正性?至少現在看來起碼行業內部本身得有一個逐級申報、審批的程序,同時得將推薦的結果進行行業內公示,否則,就難免會出現今年某些“新興”企業一下子沖到排行榜最前列的尷尬現象。而顯然要將行業內中國名牌推薦、把關工作透明化、規范化對現在協會的“公共道德水平”是一種嚴峻的挑戰。
添加/查看評論(0)
查看更多相關知識
熱點知識推薦
上周貢獻知識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