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國際油價大跌不止,國內油價可能不漲反跌
- 評論:0 瀏覽:1812 發布時間:2007/2/27
在一些堅決的上海燃料油多頭分子眼中,最近節節跌落的燃料油期價不啻于一場慘痛的噩夢。而導致他們經歷這場噩夢的正是近兩個月來國際油價的“高臺跳水”。
20日晚,即將交割的紐約期貨交易所10月原油期貨合約在尾盤時觸及59.80美元,自3月21日以來首次跌破60美元大關,最終收盤至每桶60.46美元,下跌1.20美元。由于自5月以來,國內油價一直按兵不動。隨著此輪國際油價大跳水,國內外石油價差已顯著縮小,這為今年已兩度上調的國內成品油價{TodayHot}將首次下調打開了想象空間。
多位石油業專家昨天告訴上海東方早報記者,只要國際油價繼續下跌,那么國內成品油價格順勢下調并非沒有可能。同時,政府也可能先出臺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以實現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的完全接軌。
國際油價回調明朗
2003年以來,國際油價從平均29美元/桶一路漲至70美元/桶。今年夏天,紐約油價更是一路飆升,于7月14日創出了78.40美元的歷史最高價。倫敦油價也一反常態,一度超越紐約油價達到了78.65美元的高位。{HotTag}
但進入9月后,國際油價仿佛在一夜間失去支撐。至前天,紐約油價收在60.46美元這一半年最低收盤價,盤中更一度跌至每桶60美元以下。倫敦油價也下跌1.70美元,收于60.47美元/桶。這一價格已比油價峰值跌去20%。
對近兩年持續攀升的國際石油市場而言,這一幕十分罕見。受國際油價暴跌的拖累,與石油關系密切的品種,如燃料油、白糖、棉花和天然橡膠等也跌聲一片。昨天,上海燃料油期貨低開后一度急跌至2850元/噸,收盤時除0706合約漲39元外,其他全線暴跌,跌幅為64—112元不等,其中主力0612合約收報2913元/噸,大跌79元。“從中期看,國際油價的確已進入了一個調整期,且可能繼續下跌。”上海中期分析師林慧對上海東方早報記者說。
她認為,國際油價經過數年攀升,從20美元上漲到近80美元,已經達到一個高點,回調是非常正常的,回調的幅度取決于前期上漲的情況。
商務部高級研究員梅新育則認為,此輪國際油價大跌,意味著持續數年的全球初級產品牛市可能結束,這是由世界經濟本輪景氣周期已經見頂所決定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管清友也表示,從長期來看,世界經濟周期決定了油價周期。當前由于全球主要國家相繼采取了緊縮性貨幣政策,未來世界經濟增速有可能減緩,原油需求減少,油價隨之發生轉換。
國內油價可能不漲反跌
今年7月份國際油價“高燒”不退之時,有關國內成品油價格將進行年內第三次上調的呼聲不絕于耳,飽受油價倒掛之苦的國內煉油企業也一直在翹首企盼。然而,油價上調終于沒能等來。非但如此,隨著國際油價的“退燒”,油價下調卻可能被提上日程。
“國內油價的確可能作出調整。”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中東室主任李偉建昨天告訴上海東方早報記者,調整的確切時間取決于國內因素。在他看來,我國石油的進口需求還不夠強烈,對國際石油的依賴性也不算很高,因此對油價的敏感度相對小些。但總體上,只要國際油價下跌趨勢進一步明朗,發改委應該會在不久后把國內油價跟著降下來。
“以目前國內的成品油市場價格判斷,汽油價格其實已差不多和國際上接軌,柴油價格與國際上相比還差約300元/噸,航空煤油價格則差約700元/噸。由于差價仍然存在,國內油價下調在短期內幾無可能。但只要國際油價進一步下跌,那么國內成品油價就有下調的可能。”申銀萬國資深石化分析師黃美龍昨天對上海東方早報記者說。
他表示,從原油價格看,國內外的價差只有區區5美元/桶了。只要國際油價進一步下探至57甚至55美元/桶,有關方面將開始考慮下調油價的舉措。 石油期貨分析師李冬梅則指出,國際油價的下跌對國內油價肯定會有影響。“如果國內外油價持平后,國際油價繼續下降到比國內油價還低的程度,那么發改委沒有理由不調整油價。”
她告訴上海東方早報記者,國際上一般以油價8%的變動為一個基準。當國際油價波動超過這個基準時政府就會調整價格。而國內之所以在國際油價暴跌20%后仍不調整,是由于目前國內油價仍比國際低。
昨天,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國家能源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周大地在一次行業會議上同樣表示,如果國際原油價格維持在60多美元或者更低達1-2個月,中國政府可能會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
“以目前的情勢看,中國政府肯定不會再調高國內成品油價格。而如果國際油價進一步下跌,中國可能會調低國內成品油價格。”周大地說。
成品油定價機制或提前公布
和油價下調相比,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方案的公布對中國石油市場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
“如果國際油價下降到與國內油價持平的程度,那么中國也可能會適時先推出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黃美龍對上海東方早報記者說。
他表示,在成品油定價機制不理順、國內外油價不接軌的情況下,無論國際油價如何上漲,中國卻遲遲不敢漲,結果形成嚴重的價格倒掛。此舉帶來的一個更為惡劣的后果是,中國會從國際市場上高價買原油,又低價把成品油賣出去。在他看來,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已刻不容緩,而國際油價的下跌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李冬梅同樣表示,這是發改委推行新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一個契機。在當前國際油價下降到和國內油價相差不多的情況下,發改委可以在不需要大幅調整的基礎上來實現油價的接軌,使我國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能真實且及時地反映國際成品油市場價格。
此前,曾有一位接近發改委的人士向上海東方早報記者透露,擬訂中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方案是將原先國內原油價格與國際接軌改為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接軌。發改委原準備用兩年時間實現國內成品油價與國際完全接軌,即兩年內汽柴油批發價上漲2000元/噸,調整次數約2-3次。
目前,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是“有限接軌”,即原油價格與國際油價接軌,而成品油價格變化則由國家發改委調控。具體而言,當紐約、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變動幅度超過8%時,發改委才會重新確定國內成品油的零售基準價。但上述定價機制一度導致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存在每噸2000元左右的差價,這是國內批零倒掛、煉油虧損的主要誘因。
但李偉建昨天表示,國內外油價是否能完全接軌還需要觀察。在中國,油價的穩定是前提。國內油價不會因為短期的、偶然的因素而反復調整。只有當國際油價降到一定趨勢后才可能調整國內油價,以此保證油價的相對穩定。
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兩次上調國內成品油出廠價格。在3月國際油價維持60多美元和5月國際油價維持70多美元時,分別將國內成品油出廠價每噸提高300元和500元,以縮小國內外成品油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