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高新技術纖維國際競爭即將進入高峰期
- 評論:0 瀏覽:2080 發布時間:2007/2/27
- 高油價給化纖行業帶來的嚴重影響,已不僅僅困擾中國等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這種影響已被全球化了。高油價把化纖原料成本抬得過高,如果化纖企業的產品賣不出高價,又怎堪原料價格的重負?在這種形勢下,世界上所有以生產常規化纖品種為主的國家和企業被迫將目光投向能夠賣得高價、進而消化高原料價格成本的化纖品種--高新技術纖維。以往,只有幾個發達國家關注并幾乎壟斷的高新技術纖維領域,不可阻擋地涌入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像中國、韓國、印度、中國臺灣等,使這一領域的國際化競爭日趨激烈。
前不久,在第12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召開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化纖界人士敏感地預測到,高新技術纖維的競爭即將迎來一個高潮{TodayHot},而且是全球性的。
中國:用5年時間主攻高新技術纖維
今后5年,結合市場需求,研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特別是要把事關國家產業安全的高新技術纖維材料作為規劃發展的重中之重,加快高新、原創技術和生物質工程新材料的研發,采取多種方式推進技術發展。“十一五”期間,力爭在高性能碳纖維、芳綸、高強高模聚乙烯、聚苯硫醚等高技術纖維品種上實現產業化生產的技術突破。
通過5年的努力,中國聚酯滌綸整體技術裝備要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建成4~5家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中心,打造10個化纖業界知名品牌;碳纖維、芳綸、新一代高強高模聚乙烯、聚苯硫醚(PPS)、聚乳酸(PLA)等重點品種實現千噸級以上的產業化生產的重大突破;化纖差別化率達到40%以上;{HotTag}高性能面料及制品用纖維自給率達到70%以上;產業用紡織品中化纖比率達90%以上,家用紡織品化纖比率65%以上;科技新產品貢獻率要提高15%~20%;萬元產值能耗要降低10%~15%;標準化工作實現與國際接軌。
美國:重點研發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質工程技術
未來幾年,美國重點將對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質工程技術等方面進行研發。美國能源部與農業部等相關部門緊密合作,全力研發,計劃到2020年,從可再生農林資源中獲得10%的基本化纖材料;到2050年爭取達到50%。
在美國,安全、能源、環保和新材料四大領域的發展,推動了高新技術纖維的快速發展。化纖工業跳出傳統的紡織、服裝產業,以合成新材料進入到生命科學、航空航天、電子、醫療衛生等產業領域,成為化纖技術發展新的增長點。當前,在生物工程技術產業化研發方面,美國居于領先地位,尤其在聚乳酸纖維(PLA)聚合技術、丙二醇(PDO)產業化生產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已形成產業化,成為可替代石油資源的可再生、可降解的新型化纖原料。高技術纖維材料、可再生的生物工程技術和各類高性能差別化、功能化纖維技術的發展已成為新時期化纖技術發展重點。
歐洲:纖維開發更加向高新技術型傾斜
歐洲在高性能新技術纖維品種開發方面領先于全球,非常重視新技術的研發,重視產業安全、環保等技術法規、標準等制度的建立、健全。目前,歐洲在Lyocell環保纖維、PLA纖維等領域擁有技術優勢。
在歐洲,化纖工業的投資與重組仍在繼續,纖維開發更加向技術型纖維傾斜。今后,歐洲的芳綸、改性滌綸、錦綸、粘膠纖維的投資與產能均會進一步增長,歐洲還將保持全球纖維開發及技術革新領先者的地位,在提高紡織紗線及纖維的質感及舒適度的研究方面繼續謀求更大的發展,重點開發高附加值的技術用、產業用、高性能新型纖維,繼續開發全球領先的芳綸、高強PE等技術型纖維。
日本:高端和民用高技術纖維都不放棄
日本在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化研發上成績卓著。目前高新技術纖維的產能已占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壟斷世界高新技術市場,尤其在碳纖維、芳綸纖維、PBO纖維、酚醛纖維、PPS纖維、氟纖維、中空纖維超濾膜及透析膜、醋酸纖維素及滲透膜等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日本在碳纖維、芳綸、聚苯硫醚等高技術纖維方面發展最快,目前全球碳纖維產能的70%~75%由日本控制。
日本的著名化纖企業東麗、帝人等,在繼續保持在碳纖維、芳綸纖維等領域的競爭優勢的同時,也將民用功能性技術纖維作為今后幾年的發展方向,特別是針對醫用、汽車用等產業用纖維領域,著力開發抗水解、耐化學性、耐熱性、阻燃性纖維,主要用于復印機等辦公用機械的專用去污紙、袋式除塵器和靜電除塵器以及汽車用的線圈纏網等。今后,日本纖維制造商力爭在航空航天高精技術纖維領域和應用廣泛的民用高新技術纖維領域都要占有一席之地,以獲得最為理想的市場份額和利潤。
韓國:以“選擇和集中”策略推動科技進步
韓國決定在今后一個時期,在強化紡織化纖產業鏈整體競爭力的基礎上,重視高新技術纖維的生產研發和應用開拓,并高度重視在中國市場建廠發展。
韓國化纖工業今后的主要目標是IT、電力、LCD和EL薄膜等環保材料,芳綸、PLA、PTT、可染PP等化纖新材料以及新合成的應用新材料。韓國下一步將通過“選擇和集中”的策略來推動科技進步,發展高新技術纖維產品,將能夠盈利的BT、ET、NT新材料市場作為目標市場,并著力建設幾個大型產業用纖維生產基地,發展高附加值產品,以提高韓國化纖產品的競爭力。
中國臺灣:從以量取勝到以新纖維開發為主
近幾年,中國臺灣化纖業的變革正是全球化纖產業變革的縮影,已從以量取勝的策略調整到以新纖維開發為主和快速反應的紡織品生產上。尤其在化纖新纖維領域的探索和開發,臺灣化纖業在全球已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2000年,中國臺灣的化纖產能就已達到440萬噸,產量達到325.3萬噸,但設備的利用率不到8成。根據權威部門評估,臺灣已經出現產能過剩。到了2001年,臺灣化纖業面臨的大環境有了新的變化,對臺灣化纖業未來生存與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從2001年臺灣化纖業進入轉型調整期。主要內容重在從以量取勝和降低成本為主的策略調整到以新纖維開發、少量多樣和快速反應的紡織品生產為主上來,并逐漸轉向裝飾類及產業類的生產領域,同時積極配合下游紡織業在裝飾用、產業用領域加大研發和生產,擴大內銷,提高外銷競爭力。主要目標是降低常規產品的生產,提高差別化纖維的比例,發展纖維耗用量大的土工織物、建筑用或船舶用的高強力帆頂、篷布等,提高紡織原料變化的技術,擴大下游消費市場對纖維的消化空間。
添加/查看評論(0)
查看更多相關知識
熱點知識推薦
上周貢獻知識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