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調控令下樓市變局初顯 社會各方“微妙”應變
- 評論:0 瀏覽:1653 發布時間:2007/2/27
2006年的房地產市場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振幅”,與之相關的利益各方也在調控壓力下各自應變。這些變化,或明或暗,或強或弱,或主動或被迫……中國樓市整體的變局在這一張張不斷變化的“臉譜”中日益顯現。 {TodayHot}
開發商:從“悠然自得”到“緊急應變”
如果說2005年的房價漲幅還是“比較理性”的話,2006年初,則幾乎是開發商賺得盤滿缽滿的“好日子”。
5月的廣州,陳先生在珠江新城里交了3萬元的“誠意金”,準備以每平方米1.4萬元的價格買下一套住宅。然而,不到一個星期,銷售人員給陳先生打電話,房價已經由1.4萬元/平方米漲到了1.8萬元/平方米。陳先生算了一下,幾天的時間就要多付幾十萬元,無奈把房子退掉了。 {HotTag}
低價建房、高價賣房、出招捂房,開發商悠然自得地告訴消費者,再不買,房價還得漲。公開來說,房地產商的利潤是15%-30%;但實際上,部分房地產商的利潤經常可以達到驚人的暴利水平。
也是在5月,“國六條”與“國六條”實施細則先后出臺,開發商的心情開始變得緊張,針對政策緊急應變,一些開發商做起了表面應付的“文章”。不是要多建9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嗎?推出復式房,樓上樓下總面積超過了90平方米,但房產證上寫的只有50多平方米。不是要力推“限價”房嗎?最低價格達到就可以了。這段時間風聲比較緊,1萬多元1平方米的房子送裝修,反正房價是堅決不能降。
8月央行再次加息、二手房征個人所得稅、限制外資炒房……面對接下來的宏觀調控政策,開發商陣營不再是“鐵板一塊”,開始有了實質性的“松動”。一些有實力的大型開發商主動“轉型”:宣傳所開發的樓盤是以“中小戶型”為主,積極參與地方推出“限地價、限房價”的土地轉讓。
相反,一些中小型的開發商開始被淘汰出局。在廣州,10家開發商不久前被注銷房地產開發資質。在上海,一些開發商資金斷裂導致樓盤出現爛尾。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企業家景氣指數顯示,三季度房地產業企業家信心指數下降1.7點,與房地產行業景氣指數一同下滑,這是自去年四季度起至今,房地產企業景氣指數及企業家信心指數的首次雙降。
地方政府:從“經營城市”到“如履薄冰”在房地產的長期牛市中,開發商與一些地方政府結為“利益體”幾乎是公開的“秘密”。一些地方政府打著經營城市的口號,四處圈地,快速推進房地產項目。
業內人士說,房地產看起來是一個具有民營經濟色彩的行業,但實際上,在許多大城市中,隸屬于市、區政府的房地產企業占有相當份額。房地產業是一個暴利的行業,也是一個容易滋生腐敗的行業。
一道接一道的宏觀政策,在面臨烏紗帽可能受影響的壓力下,地方政府與開發商的“蜜月”開始出現裂縫。中央政府嚴令頻下,老百姓頗有怨言,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如履薄冰:不再動輒說,10年要使城市變樣;不再公開說,我們這里房價相比某地方還是偏低。
10月前后,深圳、廣州、北京等房價“領漲”城市先后出臺了地方調控細則。北京、廣州等城市開始率先探索“限房價、限地價”的土地公開出讓方式。上海的房價,一度是國內的領頭羊,如今也出現下降的趨勢。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各地貫徹落實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在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住房保障工作力度逐步加大。
截至9月底,已有26個省(區、市)將廉租住房制度納入目標責任制管理。268個地級以上城市建立并實施了廉租住房制度。在浙江、四川、北京等省(市),經濟適用住房竣工面積占商品住房的比重超過10%。
銀行:從“熱烈追捧”到“愛恨交纏”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貨幣信貸投放過多,是今年以來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而在針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過程中,銀行經歷了從“熱烈追捧”到“愛恨交纏”的心路歷程。
一度,房地產貸款受到各大商業銀行熱烈歡迎。通過土地抵押,開發商能夠較為容易地從銀行貸到開發資金。通過個人房屋按揭貸款,更多的市民可以提前消費買到房子。這中間,只要不出問題,銀行都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息收入。
“沒有銀行的支持,我們連續開發的樓盤確實無法支撐。”北京一家著名房地產公司的財務經理說。
銀監會的數字顯示:今年1月到9月,以房地產業為代表的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速一路攀升,從年初的增長16.2%,上升到9月末的增長21.4%,比貸款總量增速快6.8個百分點,余額達到10.9萬億元。
然而,不斷曝光的開發商騙貸案也從另一個側面揭開了房貸“繁華”背后的內幕。一些開發商虛構買賣合同,提供虛假收入證明,套取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其數額之巨令人瞠目結舌。
隨著銀行管理制度的改進,這種銀行工作人員與開發商內外勾結的行為將受到抑制。與此同時,銀行也面臨著巨大的營運壓力,大量的富余資金除了高利潤的房地產項目外,該投向哪里?如果房價一旦整體下降,銀行的資產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
一些銀行信貸人員表示,現在銀行對房地產項目是“愛恨交纏”。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對宏觀調控和金融平穩運行都至關重要。
消費者:從“瘋狂追漲”到“忐忑不安”預計房價還會漲,再不買就更來不及了。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不少市民加入了搶房的行列,間接地進一步推高了房價。
買,房價高了,買房后生活壓力陡然增大了,為了償還房貸,生活質量下降。不買,房價還在漲。統計數字顯示,10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同比上漲6.6%,漲幅比前一個月提高0.3個百分點。
但隨著房地產調控措施的不斷深入,成交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消費者的猶豫心理。在上海,截至10月30日,全市有一手住宅房源1621.17萬平方米待售,按目前的銷售速度,現有的一手房源要再賣1年左右才能賣完。
在廣州,商品房成交量曾出現萎縮。10月,廣州商品房交易面積為57.78萬平方米,比9月份減少了8.51萬平方米,減幅高達13%。
12月,建設部通報要求,各地今年必須全面完成住房建設規劃。同時,對于尚未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的城市,必須在2006年年底前建立并實施。如果嚴格執行這些政策,明年的樓市將有望切實調整結構,穩定房價,這無疑為等待已久的市民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這邊央行在發布預警,房價存在下跌風險。那邊一些媒體在說,在本地,房價下降的可能性不大。買還是不買,許多消費者內心依然忐忑不安。